地震後 臺灣怎麼“拜拜”過春節(多圖)

機場接送服務
台灣機場接送
包車
包車旅遊
台灣包車推薦
在臺北“老字號”霞海城隍廟拜拜 除夕的前一天,臺灣習俗稱之為“小年夜”,年假也從這一天開始。但今年的小年夜毫無放假的喜氣,清晨高雄的一場地震,臺南樓倒人亡,電視、報紙、網絡都是揪心的節奏。災區以外,雖然傢傢還是按原計劃過年,但人人心中都有些灰暗的影子。
雖然高鐵因地震停駛,但臺北還是走空瞭,除瞭我們理解的團圓飯,拜祖先也是不能缺席的。臺灣每傢無論鄉村和城市還保有祖宗牌位,除夕上午,全傢人必須一個不能少地拜祖宗牌位,從供品到行禮到占位,那是一套嚴格的規制,輩輩傳下來的,不管你是留美的還是董事長,人人遵守。如果兄弟沒分傢,牌位設在父母傢,除夕一大早就都要往父母傢趕。如果分傢瞭,牌位也要分設各傢,臺北一位小姐說:“奶奶終於允許分傢瞭,現在拜祖先不用往鄉下趕瞭。” 如果說過年臺灣最多人做的一件事是什麼?那就是“拜拜”,有數字統計稱,正月初一一半的臺灣人都在寺(宮)裡,農民拜神農、漁民拜媽祖、醫生拜華佗、青年拜月老、學生拜孔廟、商人拜財神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“有緣神”,除瞭香和花外,還有人專門備瞭祭品,不同的神也要送不同的禮。筆者跟著一位大學教授去拜過文昌帝君,他致祭前,我一直以為他剛從菜市場來,因為他包裡帶的祭品是是芹菜、水、蘿卜、蔥、蒜,寓意勤、文思湧泉、好彩頭、聰明、會算。這祭品,真挑戰我的智力! 不僅除夕、初一祭拜,一進入臘月,臺灣就開啟祭拜行程表,難怪要把祭拜叫“拜拜”,那真是三天一小拜,五天一大拜,臘月剛送完神,正月再迎神,神的隊伍也很壯大,除瞭大陸熟悉的,還有些專在臺灣享用香火的,比如“地基主”是每傢的傢神,還有床神,還有拜朝愈的,拜比幹的。年假在臺灣約朋友,十之八九的約會地點是寺“宮”,“我們去隆山寺吧”,“我們去城隍廟吧”,雖然那裡往往是人擠人,一不留意就會走失,但過年嘛,寺廟總是最吉利最受歡迎的地方。 今年年未過,就有高雄地震的壞消息傳來,寺廟特別是臺北的行天宮人潮提前,因為行天宮有“收驚”的功效,筆者一位臺灣朋友下瞭飛機不回傢先奔行天宮,因為飛行不順利,先去“收驚”。我不敢笑她迷信,願意相信這是一種心靈治療,如果因此能心安,於人於己於社會都不是壞事。 “拜拜”不僅限於過年,隻是過年拜得更密集。臺灣一半人有宗教信仰,沒有信仰的遵從習俗也會拜拜,因此拜拜超越宗教成瞭一項生活內容,也是與人溝通的話題。再話不投機的人,說起拜拜,或者說起靈異故事,都會熱絡起來,而且幾乎每個人都見過“神跡”,都有信服的算命師傅,休假瞭去“算一算”,或去廟(宮)裡燒燒香,就像去喝杯咖啡一樣平常。 照理說臺灣是很現代的社會,但拜拜文化如此濃厚,形成反差。有研究者認為,臺灣是個移民社會,八成人的祖先是從閩、粵跨海而來,當時跨越臺灣海峽九死一生,行前要拜別父母和祖先牌位,也要祈求神明保佑,僥幸登島臺灣,第一件事也是感謝祖先神明,拜拜的文化由此生根。此外,移民帶來各地的神明和祭拜習俗,代代相傳,雖有融合,也有隻傳本鄉本族的堅守,因此神明的隊伍非常壯大,寺廟也遍佈城鄉。在臺北,往往一出地鐵站,劈頭就是一座廟,走在居傢小巷裡,抬頭也見某某“道場”。還有一層原因是,正因為社會轉型迅速,生活“現代”得太快,人極易困惑與迷失,所以才要緊緊抓住農業社會的回憶與向往,而這,再也沒有比去拜拜更簡易又有形式感的瞭。 拜拜讓一個傢庭有瞭凝聚,社會有瞭傳承,苦難有瞭抒解,也讓臺灣的春節有瞭別樣的滋味。 親愛的讀者,過年好!我人在臺北,就此擱筆,要和朋友去拜拜瞭!

臺北年貨大街選購年貨城隍也出廟買年貨

source:http://gonglue.taiwandao.tw/zonghe_15861.html